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受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历经四十余年发展,从早期单一的游乐园模式逐步演变为融合文化、科技、娱乐、商业的综合性文旅载体。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,休闲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,主题公园因其沉浸式场景和多元化业态成为家庭娱乐、年轻社交的重要选择。
7月4日,去哪儿发布数据显示,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趁着Labubu的东风,6月预订量同比激增6倍,已超越本地老牌景区北京欢乐谷,仅次于北京环球影城。除了夜场票外,近10天的门票已全部售罄。乐园工作人员透露,近期乐园人气持续火爆,每日接待量上限约为1000人,门票预订满额便停止售票。
北京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的预订量激增,说明主题乐园行业正在经历快速发展。这类乐园不仅提供娱乐体验,还通过IP(如Labubu)的热度带动了整体旅游市场的增长。
主题乐园上游连接IP开发与科技制造,下游延伸至衍生品、交通服务,横向激活餐饮、会展、乡村文旅等。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数据显示,主题公园每1元的收入能够带动城市3.8元的收入,从而拉动上下游产业6元至15元的收入。
主题公园是一种以特定的主题为核心,通过场地规划、景观设置、设施设备配置以及各种表演和服务活动安排,营造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娱乐氛围的大型游乐场所。它能够将创意、科技、文化等元素深度融合,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娱乐体验。
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历经四十余年发展,从早期单一的游乐园模式逐步演变为融合文化、科技、娱乐、商业的综合性文九游体育旅载体。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,休闲旅游从观光型向体验型转变,主题公园因其沉浸式场景和多元化业态成为家庭娱乐、年轻社交的重要选择。
从行业发展可行性来看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,主题公园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娱乐消费场所,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。其丰富的游乐项目和主题活动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游客,满足多样化的娱乐需求。而且主题公园可以通过品牌建设和持续创新,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。此外,它还能带动周边餐饮、住宿、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形成产业集群效应,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,推动整个旅游文化产业的繁荣。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中国主题公园行业运营格局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》分析:
大IP主题乐园,一直是周边经济的拉动引擎。如郑州中牟县被称为“中国主题乐园第一县”,拥有包括郑州方特欢乐世界、只有河南·戏剧幻城、郑州海昌海洋乐园等8家主题乐园。去哪儿数据显示,今年暑期,平台中牟县酒店预订量比未建成主题乐园的2019年同期,增长50倍。
据《2024主题公园发展报告》,截至2024年10月,全国共有385座主题公园,其中特大型和大型主题公园达到87座。
中国主题公园市场呈现“国际巨头领跑、本土龙头深耕、区域品牌突围”的三层竞争结构。国际品牌凭借全球知名IP和成熟运营体系,在一线城市打造标杆项目,占据高端消费市场;本土龙头企业如华侨城、华强方特等依托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,通过“主题公园+地产+衍生品”模式实现规模化复制,并逐步向二三线城市下沉;区域性品牌则聚焦细分领域,例如以历史文化、地域民俗为主题的小型公园,通过低成本运营和在地化服务吸引周边客群。三类主体在客群定位、产品设计、盈利模式上形成互补,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多元化发展。
传统机械游乐设备已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深度体验的需求,行业竞争焦点转向内容创新与技术融合。一方面,头部企业通过自研或引进优质IP,构建故事化场景,例如将经典动画、神话传说转化为实景剧场、角色巡游等互动项目;另一方面,VR、AR、全息投影等技术广泛应用,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空间,如虚拟过山车、全息演艺秀等。此外,“夜经济”业态的拓展——如灯光秀、主题夜市——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二次消费占比,成为运营效率优化的重要抓手。
单一门票收入模式逐渐被“大文旅生态”替代。上游IP开发环节,企业通过影视、游戏、文学等多媒介孵化原创内容,反哺公园主题更新;中游运营环节,衍生品销售、餐饮住宿、会展服务等非门票收入占比持续提升,部分企业衍生品毛利率已超过60%;下游则通过轻资产输出九游体育(如品牌授权、管理咨询)向低线城市渗透。跨界合作亦成趋势,例如与电商平台联动推出会员权益,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研学课程,甚至联合科技公司搭建智慧管理平台,实现客流预测、设备运维的数字化升级。
东部地区依托高消费力、完善基建和成熟客群,仍是行业增长主引擎,但市场饱和度逐渐显现。中西部凭借政策倾斜和旅游资源禀赋,成为新兴投资热土,例如成渝地区围绕巴蜀文化打造主题集群,云南利用生态优势开发自然探险类项目。值得注意的是,城市群内部的差异化定位愈发清晰:一线城市聚焦国际化大型综合度假区,二线城市主打区域性文化主题,三四线城市则以“微度假”概念开发近郊亲子乐园,形成梯次互补的供给网络。
当前,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从粗放扩张转向精耕细作。国际品牌的先发优势与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交织,既催生了多元业态的繁荣,也暴露出同质化竞争、IP储备不足等深层矛盾。下一阶段,行业洗牌将加速,具备文化原创力、科技整合力与生态运营力的企业有望突围。与此同时,政策导向的明晰——如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园区建设、数据安全法对游客信息管理的规范——将为行业划定新赛道,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并重。
国产IP的崛起将重塑行业格局。随着《西游记》《山海经》等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化诠释,以及国漫、网文IP的持续孵化,本土主题公园可摆脱对海外IP的依赖,构建更具认同感的叙事场景。例如,“东方神话”系列主题区或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,而红色文旅、非遗体验等细分领域也将吸引政策与资本的双重加持。
元宇宙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将深度介入运营。虚拟分身游览、AI个性化导览、实时动态场景切换等技术可能颠覆传统游玩模式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的混合现实体验。此外,区块链技术或应用于门票确权、衍生品防伪,提升消费信任度;大数据分析则进一步优化客流调度、能耗管理,推动智慧园区建设。
本土头部企业将加快出海步伐。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升温,为“中国式主题公园”输出提供契机。例如,以茶文化、功夫IP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区,或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合作框架落地海外,实现文化软实力与商业收益的协同增长。
中国主题公园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。消费需求的迭代、技术革命的渗透、政策环境的优化,共同构筑了行业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。未来,成功的企业需在文化深度、科技高度与运营精度上建立护城河:既要扎根中华文化沃土,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IP矩阵;也要拥抱数字化浪潮,以技术创新提升体验阈值;更需构建“大文旅”生态,通过产业链协同与跨界融合挖掘价值增量。与此同时,行业需警惕过度投资导致的资源错配,以及体验同质化引发的客群流失。唯有坚持“内容为王、体验致胜、生态共生”的发展理念,方能在全球主题公园版图中书写中国范式,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引领的历史性跨越。
想要了解更多主题公园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5-2030年中国主题公园行业运营格局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》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